1.要一篇关于写关羽的600字作文
《关羽的故事》一、桃园结义 公元162年,山西运城的一个普通农户家中一个巨婴呱呱坠地,当时谁也没想到,这个孩子后来竟成为叱吒风云的一代名将,他就是蜀汉共和国著名的革命家、军事家、政治家、思想家、外交家、武术家以及一代围棋国手关羽关长生。
关羽同志幼年喜欢读书,但由于家中贫困上不起学,所以只能借放牛的时候在私塾外偷听先生讲课。小长生记性特别好,对听到的东西过耳不忘,尤其对《春秋》上的革命先烈的故事尤感兴趣。
直到关羽同志晚年,他还对书中的记述倒背如流。 幼年的关羽武学天赋极高。
他在砍柴割草之间,自己摸索了一套劈柴割草刀法,他以后杀起那些反革命分子就象割草一样,就源自于他少年时期的勤学苦练和不断摸索,无师自通,从而成为一代武学大师。 公元184年,也就是关羽同志22岁那年,时逢甲子,天下大乱,黄巾党造反,再加上连年饥荒,民不聊生,在关羽同志的家乡,恶霸横行,关羽看不惯恶霸的所做所为,一怒之下拿着两把菜刀把恶霸一家人砍翻了,这就是著名的"两把菜刀闹革命"。
之后,关羽同志毅然出走,告别家里为他找的童养媳,踏上了寻求革命、为国为民的道路。为了躲避仇家勾结的反动势力的追杀,关羽同志将自己的字改为云长。
那时的关羽怀着一颗赤胆忠心和对反动阶级的深仇大恨,本想投靠黄巾党救民于水火,但很快他就认清了黄巾党这一反动邪教组织的本质,主动离开反动队伍,开始了流亡生涯。(注 1) 在长达五年的流亡生涯中,关羽同志以贩卖绿豆为生。
他公平买卖,童叟无欺,从不缺斤短两。他在做生意的同时,很注意体察民情,同时也在不断摸索革命的真理,在此期间他写下了《五十县农民运动调查报告》等文章(注2)。
关羽同志那时就立下了以身报国的宏愿:革命不成功,就不结婚,不刮胡子。(注3) 公元189年,也就是关羽同志二十七岁那年,在河北涿县,关羽同志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前蜀汉共和国主席,革命家、思想家、军事家、政治家、旅游家、表演艺术家、厚黑学派创始人之一、蜀汉人民的大救星刘备同志,从而找到了组织,看到了光明,从此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,也开始了关羽同志极具传奇的军事政治生涯。
此后,关羽同志和刘备同志以及另一位共和国创始人张飞同志,形成了共和国第一带领导核心,这三位伟人同志加兄弟的感情成为后世的楷模,在他们的带领下,很快形成了一支队伍,在民主人士苏双、张世平的捐助下,有了自己的经费和武器,打响了他们打击反动势力的第一枪。 关羽好写一些,重点可放在败走麦城的原因上。
温酒斩华雄、千里走单骑、过五关斩六将、单刀赴会、刮骨疗伤、水淹七军、大意失荆州、败走麦城一生壮烈,而后人又敬其忠勇、侠义,而将其奉为财神、武神。如此人物怎能不写。
关羽是以忠贞、守义、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。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,因而无比地夸张、渲染其忠、义、勇、武的品格操守,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象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,献勇武于社稷。
在中国古代层出不穷的名人之中,被后世戴上炫目光环并尊之为“圣人”者,却仅有二人,他们就是被民间尊称为“文圣”的孔子和“武圣”的关公。 关公本名关羽,字云长,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,卒于公元二一九年。
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,策马横刀,驰骋疆场,征战群雄,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,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。作为三国名将的关公,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毫无建树。
可是,关羽那充满英雄传奇的一生,却被后人推举为“忠”、“信”、“义”、“勇”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,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,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。 关公从“当时义勇倾三国”的蜀汉名将,到“万古祠堂遍九州”的神化、圣化偶像,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以来,社会各界对关公不断美化、圣化和神化的结果。
从宋元至明清的这一历史过程中,上至高居庙堂的帝王将相,下至终生劳作的庶民百姓,从挥文弄墨的文人学子、舞枪弄剑的草莽义士,到勾栏瓦舍中的说书艺人、梨园演场中的戏子优伶,乃至远避尘世的僧侣道士,几乎都陆陆续续汇入了美化、圣化和神化关公的潮流。在这一浪高于一浪的关公崇拜浪潮中,从关公身上发掘出来的和被追加到关公身上的美德与美誉,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真实的关公,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几乎达到了无人可及而又无以复加的地步。
于是,生活于三国时代的关公,在宋元明清之际,便渐渐地超凡脱俗,青云直上,由一个充满悲壮色彩的人间英雄,变成了万民礼拜的神圣偶像。 中国进入近、现代社会之后,对关公的敬重乃至崇拜,并未在海内外华人中大幅度降温。
尤其在港、澳、台同胞和旅居海外的华人那里,对于关公的祭祀、崇拜,依然热潮未退,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。 维护和承继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,促进和增强海内外华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,是关公精神和关公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新价值和新作用。
所以,港人重义气、重情谊,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信仰比较多,祭拜关公的风气由此而发扬! 追问能。
2.你帮我弄一下 关羽简介 600字左右 多点也行 少点也行
关羽(?-220)本字长生,后改字云长,河东解(今山西运城)人。东汉末年著名将领,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,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。在关羽去世后,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,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,被尊称为“关公”;又经历代朝廷褒封,清代时被奉为“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”,崇为“武圣”,与“文圣” 孔子齐名。长篇历史小说《三国演义》也对关羽的事迹多有描写,在《演义》中关羽被描写为“五虎大将”之首,毛宗岗称其为“《演义》三绝”中的“义绝”。○另外,古代有地名关羽,但其确切位置不明。
中文名:关羽别名:长生,云长,关公国籍:中国(汉)民族:汉族出生地:河东郡解县(今山西运城)逝世日期:公元220年初(建安二十四年冬)职业:前将军,汉寿亭侯,假节钺主要成就:斩颜良等名将,蜀汉建国功臣
3.关于关羽的作文是什么
关羽的故事
话说关羽败走麦城,被红眼儿孙权抓住,最终不为名利所动,英勇就义,留下了千古美名。
被关羽的忠义精神感动的仙界魔界诸神鬼一起设宴迎接关羽。关羽坐在酒席上,思忖半晌,终于举起了酒杯,向着诸神鬼一仰脖子喝下去。他答应了出任仙界忠义神的职位。
新官上任三把火,关羽一上任就严厉整顿各部门的纪律,因为是玉皇大帝钦典的司法纪检大官,各路神仙不敢马虎,接到通知后连夜开专题讨论会,组织各部门下属学习关羽的专著《忠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》,一时间,各部门人手一本《忠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》,学习气氛十分浓烈。大家学习完这本书之后,无不赞扬关羽不但武功好,人忠义,而且文笔一流,分析说里头头是道,深刻透彻。于是各部门向下面基层出通知,下指标,由下属传下属,下属的下属传给下属的下属的下属,直到地狱的十八层里面的鬼魂也各自人手一本《忠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》,大家发奋学习研究。关羽的专著因此也发行超过两亿多本,收入版本费数十亿元冥币,关羽的名胜更是鹊起,加之巨富,连玉皇老帝也不得不降尊迂贵,对关羽言听计从。
关羽三把火还没烧完,仙界魔界已经是气象大新,各个部门人员言必称忠义,人员之间的关系更是更上一层楼了。看到这种状况,关羽总算感到一点自我确证。
不知过了几天几年,关羽独自一人坐在宝座上闷呆了,便独自踩着行云到处闲逛。游着游着,突然想看看地下各鬼投胎后变成什么样子,于是他找来阎王爷,要来生死簿,乔装一番便下凡来了。
刚一下来,他就发现了自己的身影。原来家家户户都在供奉着他的神位。他不由地心花怒放:原来世人没有忘却他,都虔诚地供奉着他。他高兴地走进了一家,只见一个男人正跪在神台前面,虔诚地祈祷着:关大爷保佑保佑我,让我这次能赚个大钱,回来后我给你全牲供奉。关羽刚感到奇怪自己怎么变成财神了,转而又想:也好,保佑他发点财也没所谓,既然他那么虔诚。于是他就紧跟着那人,准备到时候帮他一把。那人径直走进一间小屋子,里面已经有好多人了,正在四人一组四人一组热火朝天地搓着方块东西,时而看见有人垂头丧气地掏出和冥币类似的纸张。关羽看了好久,终于明白了他们在赌博,一气之下施了毒咒,让那人输个精光,然后气冲冲地走了。
关羽又走进了另一家房子。几个小伙子在神台前面鱼贯而列给自己上香。关羽顿时感到舒服多了,真是年轻有为啊。这时,为首的小伙子发言了:“关大爷,这次我们是为受侮辱的兄弟报仇的,你一定要保佑我们啊,回来后再给你全羊供奉。”说完,几个小伙子操起了家伙冲出门去……
关羽目瞪口呆!看着自己被香火缭绕的英武样子,不仅思索起来。
4.关羽单刀赴会简介600字
孙刘两家为了荆州剑拔弩张。
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,不给曹操可乘之机,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。双方各驻兵马百步以上,两鲁肃和关羽二人单刀附会。
双方经过会谈,缓和了紧张局势。随后,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,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。
(这是史实版) 关羽为了荆州之事只身过江与鲁肃会面,鲁肃迫不及待地索还荆州。关羽装醉,右手提刀,左手挽住鲁肃手。
鲁肃挣脱不得,吓得魂不附体,暗藏的刀斧手也只好望洋兴叹。到了船边,关羽才放了鲁肃,拱手道谢而别。
鲁肃如疾如醉,半晌才缓过气来(这是三国演艺版)。
5.三国演义关羽的传记600字
关羽字云长,本字长生,河东解人也。亡命奔涿郡。先主于乡里合徒众,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。先主为平原相,以羽、飞为别部司马,分统部曲。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,恩若兄弟。而稠人广坐,侍立终日,随先主周旋,不避艰险。先主之袭杀徐州剌史车胄,使羽守下邳城,行太守事,而身还小沛。
建安五年,曹公东征,先主奔袁绍。曹公擒羽以归,拜为偏将军,礼之甚厚。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,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。羽望见良麾盖,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,斩其首还,绍诸将莫能当者,遂解白马围。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。
初,曹公壮羽为人,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,谓张辽曰:"卿试以情问之。"既而辽以问羽,羽叹曰:"吾极知曹公待我厚,然吾受刘将军厚恩,誓以共死,不可背之。吾终不留,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。"辽以羽言报曹公,曹公义之。乃羽杀颜良,曹公知其必去,重加赏赐。羽尽封其所赐,拜书告辞,而奔先主于袁军。左右欲追之,曹公曰:"彼各为其主,勿追也。"
从先主就刘表。表卒,曹公定荆州,先主自樊将南渡江,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。曹公追至当阳长阪,先主斜趣汉津,适与羽船相值,共至夏口。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,曹公引军退归。先主收江南诸郡,乃封拜元勋,以羽为襄阳太守、荡寇将军,驻江北。先主西定益州,拜羽董督荆州事。羽闻马超来降,旧非故人,羽书与诸葛亮,问"超人才可比谁类"?亮知羽护前,乃答之曰:"孟起兼资文武,雄烈过人,一世之杰,黥、彭之徒,当与益德并驱争先,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。"羽美须髯,故亮谓之髯。羽省书大悦,以示宾客。
羽尝为流矢所中,贯其左臂,后创虽愈,每至阴雨,骨常疼痛,医曰:"矢镞有毒,毒入于骨,当破臂作创,刮骨去毒,然后此患乃除耳。"羽便伸臂令医劈之。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,臂血流离,盈于盘器,而羽割炙引酒,言笑自若。
二十四年,先主为汉中王,拜羽为前将军,假节钺。是岁,羽率众攻曹仁于樊。曹公遣于禁助仁。秋,大霖雨,汉水泛溢,禁所督七军皆没。禁降羽,羽又斩将军庞德。梁、郏、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,为之支党,羽威震华夏。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,司马宣王、蒋济以为关羽得志,孙权必不愿也。可遣人劝权蹑其后,许割江南以封权,则樊围自解。曹公从之。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,羽骂辱其使,不许婚,权大怒。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,将军傅士仁屯公安,素皆嫌羽轻自己。羽之出军,芳、仁供给军资,不悉相救,羽言"还当治之",芳、仁咸怀惧不安。于是权阴诱芳、仁,芳、仁使人迎权。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,羽不能克,引军退还。权已据江陵,尽虏羽士众妻子,羽军遂散。权遣将逆击羽,斩羽及子平于临沮。
追谥羽曰壮缪侯。子兴嗣。兴字安国,少有令问,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。弱冠为侍中、中监军,数岁卒。子统嗣,尚公主,官至虎贲中郎将。卒,无子,以兴庶子彝续封。
6.请问谁有描写关羽 曹操 猪八戒的文章 500或600字 谢谢
曹操: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,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“明略最优”,“揽申、商之法术,该韩、白之奇策,官方授材,各因其器,矫情任算,不念旧恶”。曹操御军三十余年,但手不释卷,登高必赋,长于诗文、草书、围棋。生活节俭,不好华服。与人议论,谈笑风生。“勋劳宜赏,不吝千金;无功望施,分毫不与”。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。但是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,而对他残忍、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。因此,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、残忍、任性、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。
周瑜:历史上的周瑜“性度恢廓”,谦让服人,有“雅量高致”。刘备称他“文武筹略,万人之英”。孙权则赞他有“王佐之资”。但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。写周瑜,是为了抬高诸葛亮。因此,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周瑜气量狭小,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,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“雄姿英发”,是“千古风流人物”。
关羽:历史上的关羽为“万人之敌”一虎将,傲上而不悔下,恩怨分明,以信义著称,但“刚而自矜”,勇猛有余,智略不足。马超投降刘备后,封为平西将军。时关羽督荆州,修书与诸葛亮,“问超人才可谁比类”,诸葛亮答信时,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,但不如关羽的“绝伦逸群”,关羽“省书大悦,以示宾客”。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。但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,又有讲信义的特点,所以,就被塑造成“义”的化身。他跟随刘备,不避艰险。下邳被俘,投降曹操,但心系刘备,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,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,解白马之围。但是《三国演义》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、曹操以三日一小宴、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。总之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作者是不惜笔墨,把关羽刻画成“义重如山之人”,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。
7.我敬佩的一个人——关羽600字.写他的忠.义.勇
谈到关羽,人们都知道除了武圣的桂冠,他还有两道耀眼的光环,那就是忠、义二字。
有人说关羽“忠义无双”、“忠心贯日”、“赤面赤心”、“义薄云天”……这些话都是对他忠义一生的赞誉。一千多年以来,他既是忠和义的代表,也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榜样和楷模。
随着一百多年的西风东渐,特别是“文革”期间,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几乎遭到灭顶之灾,迄今,余毒未消。当今,历史虚无主义风行,肢解、抹黑一切优秀传统被当成时髦。
可想而知,在相当一部分心里,以忠和义的标准做人做事的观念早已经丧失殆尽。其恶果是道德滑坡,习俗败坏。
所以才有人叫喊“关羽是假忠假义!”,“要将关羽崇拜限制与现代文门之外!”云云。 喊出这样口号的人,除了别有用心的人之外,大多是无知无畏小青年。
他们和中国历史早已隔绝,不知道忠为何物?义从何来?看来,要让他们也懂得关羽的忠和义,就得从忠义二字的源头说起。 据中国社科院已故研究员胡小伟先生考证,在古代,义字的流行应当早于忠字。
尽人皆知孔子提出的“五常”--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就说到了义字,但没有忠字。不过那个时候的义还是泛指仪表、威仪、仪容、相宜而言。
义字逐渐演变成为人处事的准则,演变成人品道德的评价,甚至成了闯荡江湖须臾难离的潜规则,还应当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墨子身上。大家知道,墨子的学术观点大都与儒家背道而驰。
儒家有“天命”说。墨子就有“非命”说。
孔子不语“怪力乱神”,墨子就说“事鬼”…… 墨子也曾经满世界去宣传他的观点,“非攻”、“兼爱”、“交相利”……到头来,没有哪一个君王或是诸侯接受他的观点。 自己的理想和观念不被任何高层所接受,墨子心里一定会很纠结。
可是,让他始料不及的是,宫廷和官场不理睬他的劝谏,他的观点却在民间和江湖大行其道,甚至开花结果。尤其是他那一句“万事莫过于义”的名言,一下子就把孔子说的那个义字变成了做人做事的评价标杆和准则。
其实,这里的道理很简单。因为只有平头百姓都才希望过安稳日子,才会希望“非攻”。
亲属和朋友之间,只有相互“兼爱”才能抱团取暖。因为有了“非命”之说,贩夫走卒也敢喊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?”有点本事的人就敢“以武犯禁”。
于是,“侠”便出现于江湖。 终于,历史在汉武帝时候打了个漩涡,儒家学说堂而皇之的走进了皇家殿堂,一家独尊。
而墨子和其他诸子的学说都在罢黜之列,而只有墨子的侠义精神则更深的融入了民间与江湖,成为隐形社会精神支柱。 能成为侠者不仅要本事高强,更重要的是要有义举,得除暴安良,杀富济贫,仗义疏财。
侠客和义士历来不被宫廷和官场所待见,只能在江湖和黑道里栖身,成为隐形社会走向的主导力量。像武侠小说中的《小五义》、《三侠剑》里的侠客、义士都为朝廷出力,那只是特例。
忠字当初主要用在君臣之间,上峰和部署之间。那时,还没有明确的国家概念,王朝管辖的万里疆域统称为江山或是天下。
那时的忠,首先是忠于朝廷,再就是忠于主公,或是称为忠于江山社稷。 岁月蹉跎,经过五代十国的百年战乱,到了北宋时期,由于赵匡胤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,已经没有了“犯我强汉者,虽远必诛”气概。
北方多个少数民族纷纷坐大,党项人、契丹人、女真人都相继建立自己的国家。尤其是大金国在灭掉辽国之后,迅速灭掉北宋,占领淮河以北广大地区。
有了国家概念,像金庸小说郭靖和杨康一样忠于谁?为谁服务就成了第一等紧要问题。在事关国家安危和朝廷存亡的时候,忠字自然就站到了义的前面。
这样,忠义二字就成了关键时刻检验各种人品德和操守的试金石。 忠和义的产生和流行过程,是社会环境的变迁与进步。
东汉末年。宦官专权朝政混乱,黄巾起义造成天下大乱,各路诸侯纷纷起兵以求自保。
地方势力和豪强也纷纷拉起队伍以图火中取栗,刘备就是在这个时候与关张结拜的。 刘备所以能和关张结义,因为他当时是社会底层一个织席贩履的的小商贩,他需要和关羽、张飞一同抱团取暖。
关羽因为在家乡抱打不平,杀了恶霸全家不得不亡命江湖,可见他的身上有强烈的侠义之心。因为他从小熟读《春秋》等经书,受过良好教育,关羽一生忠和义的表现更符合中国传统的最高的道德标准。
8.关羽的详细描述
关羽(160或162-220)本字长生,后改云长,河东解(山西运城)人。东汉名将,刘备起兵时,关羽跟随刘备,忠心不二,深受刘备信任。刘备、诸葛亮等入蜀,关羽镇守荆州,刘备夺取汉中后,关羽乘势北伐曹魏,曾水淹七军、擒于禁、斩庞德、威震华夏,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躲避,但是东吴偷袭荆州,关羽兵败被害。关羽去世后,逐渐被神化,被民间尊为“关公”;历代朝廷多有褒封,清代奉为“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”,崇为“武圣”,与“文圣” 孔子齐名。《三国演义》尊其为“五虎上将”之首,毛宗岗称其为“《演义》三绝”之“义绝”。
\据《三国演义》描写关羽 关羽擒将图
身长九尺,髯长二尺;丹凤眼,卧蚕眉,面如重枣,唇若涂脂,使青龙偃月刀,胯下赤兔马,《三国志》无记载。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,《三国志》记载,刘备对关羽、张飞“寝则同床,恩若兄弟”,《三国演义》中则将此三人描述成了“桃园三结义”,为刘备二弟,张飞兄长。为后世传诵。关羽暂居曹操手下时,因阵前杀颜良解白马之围有功,由曹操上表封为汉寿亭侯;刘备称汉中王时,拜关羽为前将军,假节钺,总领荆州;关羽死后,由后主刘禅追谥曰“壮缪侯”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是汉中王刘备的五虎上将之首。死后受民间推崇,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,被尊称为“关公”,洛阳关帝阁专门从事关公的开光事宜,又经历代朝廷褒封,清代时被光绪帝奉为“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”,崇为“武圣”,与“文圣” 孔子齐名;还被称做“关夫子”;最后被封为“盖天古佛”。佛教中称其为“伽蓝菩萨”。《三国演义》中,描述了“温酒斩华雄”,“千里走单骑(过五关斩六将)”,“单刀赴宴”,“水淹七军”等佳话,亦有“大意失荆州” ,“败走麦城”等憾事! 注:关羽的本字,可能因资料版本不同而有所出入,在“云长”之前有“长生”和“寿长”这两种说法。按《三国志·关羽传》记载,关羽本字长生。